目录
书画·鉴赏
记忆与梦境——试论彼得·多伊格绘画作品中的隐喻之意但超;1-3
民俗文化视域下中国画创作思路探究徐立新;4-6+200
影视·评论
专访张灼:原创影视作品探索之路钱韶;7-9
跨媒介叙事——《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版电影改编中的影像话语史芸千;10-12
徐江善旧体诗词选徐江善;13
曲艺·杂谈
戏曲编剧的艺术性刍议齐晓鹏;14-16
试述如何提升舞蹈钢琴伴奏的艺术效果冯彬;17-19
论有声艺术在传媒领域中的价值体现陈璐;20-22
谢弗声音景观理论在音乐学领域的应用张若馨;23-25
小提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张云卿;26-28
从在场到不在场——生态美学视角下环保音乐的发声超越之路江渤文;29-31
从《声无哀乐论》中解读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马生福;32-34
刍议中提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王悦榕;35-37
宋姜白石自度曲词序音乐性探究周坤泽;38-40
探究《求爱神给我安慰》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吴王宁;41-43
中国戏曲身段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影响研究李苡轩;44-46
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版本之初探——以《野玫瑰》为例肖静;47-50
语言·文学
春节档影片小复盘郑阳;51-52
论电视广告用语的修辞策略和效果阿克孜·沙迪克;夏迪娅·伊布拉音;53-57
基于文学文体学的《大漠祭》英译本翻译研究叶育春;58-60
《影的告别》:鲁迅不断游走的形影矛盾崔璐;宋宇;61-63
顾伯冲诗歌作品顾伯冲;64-67
组诗:身前身后的空气被一分为二余丁未;68-69
时间是个意外狄力木拉提·泰来提;70-72
文化生态视域中民俗舞蹈文化的多元融合研究张宇宁;73-75
浅谈声乐学习中红色文化歌曲的文化内涵及重要性——以昌吉学院音乐系学生为例孙瑜桧;刘蓓蓓;76-78
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马安娜;79-81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与发展研究沈洁;82-84
新时期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王海云;85-87
云冈石窟第13窟乐伎图像探究翟雪婷;贾争慧;88-90
浅谈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生命观——从形象、媒材和观者方面入手白子玉;91-93
地方特色舞蹈元素与舞蹈作品创作——以花鼓戏为例宋和明;李芬;94-96
创意·设计
3D打印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对比研究王旭;97-99
以点线面为线索导向的叙事性景观设计——以东山铜陵镇顶街为例李梦岚;100-102
民间美术元素在影视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钟骏毅;103-105
文艺·教学
小组教学法融入在中职钢琴教学的利弊分析凌欢睿;106-108
新时期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育教学现行理念分析及有效策略桂尘;赵雨薇;109-111
浅析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及训练方法刘璟璐;112-114
红色音乐基因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研究奚临临;115-117
教育戏剧——儿童教育的新路径王一鸥;118-120+190
高校音乐课程教改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探析田佳陆;121-123
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即兴编创环节的实施策略林贝音;124-126
抓住教学伊始的黄金时间——试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技能策略胡煜菲;127-129
浅谈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展探索吴德鹏;130-132
大美育观视阈下的高校原创音乐剧创演改良邱爱金;江沁颜;133-138
校园音乐舞蹈融合式美育教育实践探究白渝;139-141
论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与实践的价值研究尹海燕;142-144
文化·产业
诗吟华夏 笔写春秋——从赵义山先生学术教育创作40周年纪念书画创作蓉城邀请展:看当下诗书画之融合曾令琪;蓝天果;陈建春;145-147
分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及优化对策秦婉丽;关镜辰;148-150
文化馆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增强群众文化服务功能薛云喜;151-153
乡村春晚提质与创新的思考——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例周雅慧;154-156
探究文旅融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新路径刘效东;157-159
交互影像的身份归属分析——与传统影视、电子游戏的比较研究陈彦孜;160-162
广西非遗元素与地方高校美育价值融合的路径研究闵少薇;163-165
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马正国;166-168
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作用赵惠娟;169-171
数字传媒语境下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模式与传播策略研究于娟;172-174
美育视域下四川非遗艺术在中小学的发展李铃钰;格桑梅朵;175-177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创新路径分析宁泽坤;178-180
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开展策略研究谢利;181-183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李彤;184-186
面向虚拟搭档: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彭松;龚桢桢;187-189
“2022书写新时代”——中国新媒体公益出版工程2